首页 小说排行 小说分类 完本小说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佛系小说 > 其他类型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33章 大手笔的复赛题目 两章合

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更新快,无弹窗!

第233章大手笔的复赛“题目”(两章合一)(第1/2页)

“这也是武侠?”看完以后,不少人发出了疑问。

武侠最吸引人的部分,无疑是曲折的情节和精彩的打斗,但是张潮的这篇《侠客行》却以一个本事不济、好高骛远的“少侠”视角,写了一个“反武侠”的故事。

但渐渐的,不少人咂摸出了这篇背后的隐喻。

“DIU~~!张潮这个后生仔,骂人不带脏字!”香港不少作家很快就回过味儿来了——这里的“少侠”不就是指香港的本土文学吗?

满怀着一腔热血,实际上却一叶障目,弄错了真正的恶人是谁,偏偏还自以为正义。

至于少侠的师傅和“赤眉大侠”指的是谁,略微联想便可知道。

于是不少香港本土作家,围绕张潮的《侠客行》,再次陷入一场热闹的笔战的当中。其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议题就是:

香港本土文学要想结束这种隐隐分裂的状态,究竟是因为各方的渊源与主张不同,还是对100年殖民文化的清算不够?

后者在这片土地上,其实是一个近乎于禁忌的话题,很少有港人愿意触及。

本地的市民阶层普遍认为香港不仅成功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而且融合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形成了一种高度精英化的精神文化秩序,至今深居认同基础。

所以米字旗、女王像等殖民地的外在文化符号被取消了,但是殖民地的内在精神文化秩序非但没有改变,反而在全球化中强化了其优越性,让这里变成了「不是殖民地的殖民地」。

张潮这次来香港,本意只是为了解决学生参加复赛的问题,但是他逗留的短短三四天时间,却给香港的市民展示了一种全然不同以往的内地文化精英形象。

不做作、不夸张,不打官腔,有错就认,但又自信、开朗、幽默,关键还非常之多金。

香港文化界已经多少年没有出过能与之媲美的青年文人?往上数,似乎只能在上世纪60、70年代成名的作家中找了。

这种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香港本地文化人的优越感。而上面的“禁忌议题”,也只有在放下优越感的前提下,才有讨论的空间。

刘以鬯、金镛、潘要明等老一辈文人,等的就是这个机会,自然要推波助澜,希翼通过张潮本身形象优势和这篇《侠客行》引发的关注,开启瓦解这种建立在空虚之上的优越感的行动。

而张潮并没有想到这些,只是觉得在香港这几天颇为憋闷,所以没有把自己讽刺的意图藏得太深,也不怕人看懂,反正等这篇在香港引发讨论的时候,自己已经身在沪上了。

后天就是最新一届“新理念作文大赛”的复赛,他再不来,其他人恐怕就要去香港把他绑架过来了。

这一次的比赛虽然仍然不复两年前的风光鼎盛,但是在媒体的关注度上,却有增无减,原因无他,唯张潮尔!

张潮走进《新芽》杂志办公室的那一刻,就被一群人围住了,张潮瞬间就被各种赛前的准备细节给包围了。原本《新芽》组织复赛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但是这次张潮的“革新”力度太大,导致所有人都处于不确定的焦虑当中。

首先是复赛的时间。以往都是下午1点30到4点30,一共3个小时。而张潮认为太过于紧凑,干脆定成早上10点到下午3点,一共5个小时。

5个小时中间提供1小时的午休时间,由组委会提供简餐。如果选手愿意的话,现场甚至备有午休的沙发。

其次是复赛的地点。第一届、第二届都是在酒店里举行,后来也有在学校举行的。这次张潮则在赞助商的支持下,直接租用沪上展览中心的一个大馆。

参赛的学生,再也不是在逼仄的阶梯教室里局促地写作。每个人都有一张简约、大方的书桌,桌上备有一整篮的各种文具。桌子之间的间隔,不低于1米。

现场还将竖起大大的书架,放满了涵盖人文社科的各种书籍,参赛的学生随时可以根据手上的书籍目录去借阅参考。

除此之外,现场还设置了讨论区,有圆桌和可以围坐的沙发,写累了、没有灵感了,都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或者休息,或者相互碰撞。

第三,是复赛的媒体报道形式。以往都是比赛出结果了,在会议厅里召开一个发布会,公布获奖名单。而这一次,张潮和CCTV10以及PPstream谈好了,全程直播。

从学生入场,到开始写作,包括中间的讨论,都会呈现在观众面前。而记者可以在讨论区采访学生。

第四,也就是张潮在香港接受采访时说的,全部稿件都会先交给速记员誊录为电子稿,最大程度上避免写繁体字的学生被另眼相待。

正是因为赛制的变化如此巨大,因此《新芽》杂志过往的组织经验就完全派不上用场了,一切细节都要重新梳理和敲定,无比繁琐。

张潮也十分头疼,不过为了彻底改变“新理念作文大赛”的面目,让它真正成为一个文学新人走向关注的起点,那就必须要展现出足够的魄力和创意。

复赛学生就超过了200人,加上评委,现场的工作人员,还有转播的摄影师、记者,总人数近300,算是一场比较复杂的活动了。

还好没有观众,不然组织难度还要上升一个指数级。

幸运的是沪上政府方面,对这次大赛也颇为关注。尤其是复赛举行的时间,恰好可以与8月同样在展览中心举行的沪上书展,形成首尾衔接的连锁效应,因此专门派出了一支有着丰富的大型会议组织经验的专业队伍帮助他们。

即使这样,张潮来到沪上的时候,也还是一堆事情有待落实。

不过帮忙组织的人也说了:“所有的大型活动都是一样,常常是在灯光亮起前的1个小时,看起来依旧是漏洞百出;但是当灯光亮起来的那一刻,往往一切又变得天衣无缝。”

张潮重生以前,是参与过学校百年校庆的组织工作的,对此深有体会。

不过他最关注的一个点并不是会场的布置,而是“复赛题目”的制作。为此他专门找到了马伯慵,颇为担心地问道:“题目做的怎么样了?实在不行就用B计划。”

马伯慵此时已经是满脸憔悴,两只眼睛下面都挂着大大的眼袋,眼白里都是血丝,也不知道几天没睡好了。不过听到张潮这么说,他还是强打起精神,打开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向张潮展示了复赛的“题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33章大手笔的复赛“题目”(两章合一)(第2/2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