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排行 小说分类 完本小说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佛系小说 > 其他类型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56章 送脸下乡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256章 送脸下乡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5-23 13:40:25 来源:宝书网

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更新快,无弹窗!

第256章送脸下乡(第1/2页)

看过了赛马、吃过了“鱼包韭菜”,在村子里喝了一圈米酒,又跟着村长他们去其他村子喝了一圈米酒,张潮的第一个“端节”就算圆满落下了帷幕。

这期间给张潮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除了赛马、山歌,就是铜鼓舞了——大开大合、刚健有力,又充满神秘色彩。

铜鼓在西南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当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用来祭祀、盟会、宴会,也是一个部族地位的象征。

在古代,能铸造、维护铜鼓,说明还具有维持部族文化特色和发展生产的技术水平。反之就比较悲惨了,要么被吞并,要么只能遁入更深的山中,变成没有族群认同的野人部落。

张潮虽然在“少年与流星”的故事里设置了会跳傩舞的巫师爷爷这个角色,但是并没有真的观察过相关的细节。铜鼓舞虽然不是傩舞,但是相去不远,也让他的构思更加完善了一些。

虽然每天都是醉醺醺的,但好在米酒度数不高,张潮还不至于失态,只是每天起床的地点变得不固定了,有一次甚至是从一垛稻草堆上醒了过来。

就这么摇摇晃晃地过了1个多月。云贵山里的天气真的冷下来了,白天要穿着棉衣,夜间有时接近0℃,尤其是没有暖气,把张潮冻得够呛。

房子的结构不能做火塘,张潮又不敢在屋里用炭炉,只好在村里的拖拉机定时下山时,采购了小太阳、暖水袋,终于把村委会二楼小屋打理得可以过冬了。

现在的张潮每天都在野地里走,皮肤晒得黢黑,不仅一脸的胡茬,头发也在镇上的理发馆推成了平头,看着已经不是20岁出头的大学生,更像是本地的水家郎。

除了下山取钱时看到飞速增长的余额数字和每周1到2次的报平安电话,就只有1楼村委会电视里的节目可以让张潮了解到外界的变化。

他看到了专题纪录片「三晋风流」第一季在CCTV10顺利播放完成,并且在最后一集预告了《风流人物看三晋》与《三晋人物数风流》两本散文集即将出版的消息。

虽然因为自己溜号,没有看到于华、史铁生他们的文章,但至少从封面来看,夏答的美术部门工作做得不错。

「三晋风流」这个节目这段时间在孩子们的强烈要求下,属于周末晚上的必看内容,所以片尾设计精美的两本书也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张潮拍着胸脯保证第一时间给他们弄到,孩子们都高兴极了。

当然也有关于他自己的消息,在某次转台的间隙,一个访谈节目的嘉宾谈到了他,专门提到“近年来最火的青年作家张潮为什么突然消失在人群的视野当中”,张潮也只是笑笑,很快就换台了。

最近是农闲季节,张潮想给人家帮忙也没什么事可做,每天除了写故事、讲故事,就是到处游荡,闲得快长毛了。想去附近村子里的小学支教,又太容易被认出来,只能作罢。

所以这段时间的新闻里,唯一让他感兴趣的就是索尼发布了PS3。因为上一世玩游戏的胃口被养刁了,所以他对大部分PC和PS游戏都不感兴趣。

但是PS3就不一样了,这一代主机不仅画面相比PS2有了巨大的提升,而且PS3上的经典游戏还是蛮多的。比如《上古卷轴4:遗忘之都》《NBA2K7》《战神3》《最后生还者》……

要不是怕带坏小孩,张潮都想让马伯慵给自己买一台,连同游戏碟片一起打包寄过来了。

好消息是,“少年与流星”的故事已经写得差不多了,时间线越来越接近自己预设的盛大场面。无论是人物形象的饱满程度,情节的跌宕起伏,主题的明朗温情……都是自己作品中的翘楚。

坏消息是,“少年与流星”的稿子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重写,变得乱七八糟的。不仔细分辨他自己都搞不清哪些是什么时候写的,哪些是自己写的,哪些是孩子们听故事过程中给他出的主意。

但是张潮不在乎。反而认为这种写作方式,也许更加贴合“故事”这种文学体裁的诞生和发展。相比于作家独立创作的、散文,“故事”往往具有更开放的创作空间和更即时的创作反馈。

“故事”原本就是口头文学,在口耳流传间,被不同的转述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愿望,被一次又一次地重塑。有些时候是无意的疏漏,有些时候是有意的增删。

根据流传的“故事”形成文学作品,在许多民族中都有,并被视为书面文学的重要源流,例如《荷马史诗》。在中国,则形成了说书人使用的“话本”。

中国所谓“四大名著”中的三部,《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都是由文人集萃话本再创作而来。

所以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去探究这三部作品的隐秘,有时候挺扯淡的,例如吴闲云之流。什么红孩儿是太上老君的私生子、林冲卢俊义岳飞是周侗徒弟等等,看起来颇有道理,其实都是不同年代、不同书商的版本错讹之故。

用这种方式流传下来的作品,版本繁复、谬误甚多,很难做到逻辑严密、前后一致,但是却有一种自然肆意、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拥有独特的审美魅力。

所以当近代的作家们厌倦了整饬的作品形式的时候,往往又会回头探索这些“原始”的创作技巧,试图还原“故事”这种体裁原本的样貌。

例如莫言,他的“魔幻现实主义”似乎来自于加西亚·马尔克斯,但在风格上,更多是借鉴了民间故事和话本的创作手法。

不过再怎么借鉴,也只是作家一人在写作。所有的繁复和分歧,都是作家一人在“模拟”不同的写作人格的产物,严格来说与真正的“故事”只有形似,没有神似。

但是张潮这次的创作就不一样了,他真的让很多孩子介入了自己的创作过程。每个晚上给孩子们讲完片段,他都会收到孩子第一时间的反馈——

“我觉得巫师爷爷是真的会法术的,不然他不就在撒谎吗?”

“韦小亮一个人去找张老师,不会迷路吗?山上的岔路可多了,走错一个就要绕好远。”

“我爷爷说只要公鸡不打鸣,太阳就不会出来,这样一天的时间不就延长了吗?”

“我今天刚听老师说,流星其实是许愿。下流星雨不就让很多很多人许愿?”

“是啊是啊,要是所有的村民和同学,都许愿韦小亮的妈妈好起来,说不定愿望就成真了呢?”

“今晚会有流星吗?”

“可能吧?诶——刚刚是不是掉下来一颗?你们看见了吗?”

……

这些童言童语,张潮回房间以后,都一一记录下来。有些启发他修改了自己的原文;有些则成为后续情节的灵感;还有些,则干脆变成了另一种发展可能,延生出另一条故事线索。

张潮刚开始讲故事的时候,设置了7天的“大限”,心想着十天半个月怎么也把故事讲完了。

但随着孩子们的加入,这个故事的细节越来越翔实、支线越来越丰富,版本也越来越多,结果一直讲到了快12月底,才接近尾声。

所以才会出现除了开头和结尾,张潮自己都分不清后来讲述和记录的内容哪些是自己原意,哪些是孩子们再创作的情况。

就像《西游记》,最初是元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只有3卷17节,师徒4人也只出现了唐僧和自称“猴行者”的白衣秀士。

但是历经数百年的变迁,最终形成了煌煌上百回的《西游记》(版本太多,就用这个统称了)。

张潮没有想到一个无心之举,竟然让自己亲眼“见证”了故事是怎么诞生和发展的。

最终这个故事完成的时候,会呈现出怎样一个样貌,张潮自己也没有把握。但他仍然愿意维持这种开放的创作状态,甚至非常享受这个可遇不可求的创作过程,都不去特意整理书稿了。

不过村长不了解张潮的“工作性质”,只觉得这个小伙子每天要么无所事事,要么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大半天没有动静,加上这一住就两个多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