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排行 小说分类 完本小说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佛系小说 > 其他类型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98章 同胞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298章 同胞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5-23 13:40:25 来源:宝书网

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更新快,无弹窗!

第298章同胞(第1/2页)

内华达州面积列美国50个州的第七位,人口却只有300多万,名副其实的地广人稀,“加州和风号”在内华达仅停靠3站,是沿途所有州里最少的。

列车从里诺站启程后没多久,就一头扎进了内华达大盆地里。午后的阳光洒在广袤的土地上,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荒凉盐碱地和稀疏的植被构成了单调的二重奏。

远处,微微起伏的地平线与天际线交织,仿佛大地在逐渐昏暗的光线中睡去,静谧而庄严。

偶尔会路过几处看似有人烟的小镇,但仔细再看,发现早已经破败不堪、人去楼空,只有荒废的铁轨和一些还未完全倒塌的建筑诉说这里曾经的辉煌。

“这些基本都是以前淘金热时代兴起的小镇,黄金被挖光了,人就走光了。”苏珊在一旁介绍道。

“卓别林的《淘金记》说的是这里吗?”张潮好奇地问道。

苏珊道:“《淘金记》讲的是「克朗代克淘金热」时代的故事,背景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育空区,不在内华达。”

许蕊雅补充道:“美国历史上的淘金热有好几个时代,加利福尼亚、内华达、阿拉斯加、蒙大拿……都有过淘金热,甚至都直接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

像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就有大量华人参与。‘圣弗朗西斯科’为什么也叫‘旧金山’?原来那里是‘金山’,黄金被挖光了,华人淘金者又去了别的金矿城市,它就变成‘旧金山’了。”

张潮笑道:“你还真熟悉美国的华人历史。——对了,每次淘金热会维持多长时间?”

许蕊雅想了想后,才回答道:“最长的也不过8年、9年,短的话也就2年、3年吧。大多数淘金小镇在黄金资源枯竭后几年就没有人居住了,最短的可能只要几个月。

像加州的萨特河,发现金矿后2年内就涌进了90万人;金矿枯竭以后,又在两三年里跑得只剩下几千人。”

张潮感叹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苏珊忽然兴奋地道:“这句话我学中文的时候听过!是形容王朝兴起和覆灭的吧?”

张潮点点头道:“是的。不是有点像这些淘金小镇吗?”接着又问许蕊雅道:“那时候的华人淘金者也很多吗?”

这正说到许蕊雅的专业了,她梳理了一下思路,然后才说道:“19世纪淘金热时代,至少3万多华人移民登陆了美国西海岸,然后前往不同的淘金小镇。

像刚刚说的萨特河,就至少有几千名华人。但是他们并不全是淘金者,也有很多从事其他商业,比如洗衣房、餐厅、杂货店、理发店等等。

从事淘金的那些人里,也有一些成为了‘领袖’和‘工程师’。”

张潮颇感兴趣地问道:“能详细说说看吗?”

许蕊雅有些为难地道:“选修课上没有讲得那么详细。不过有提到华人淘金者参与了萨特河淘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仓库和公共建筑。

还有一些华人矿工带来了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如修建水坝、渠道和水轮机,用于冲洗金矿,这些技术显著提升了淘金效率,延长了矿区的生产寿命。

华人矿工修建的水坝和渠道等水利工程至今仍部分保留下来,已经成为景点,有些则进了博物馆。

当然,也少不了种植蔬菜和水果的华人,为淘金镇提供新鲜的食物。”

张潮感慨道:“这大概就是中国人的秉性吧,到哪里都忘不了这些手艺。”

许蕊雅道:“你知道‘黄柳霜’吗?她是第一个在好莱坞闯出名声的华人明星。她的爷爷就是‘淘金热’移民,他的父亲就在淘金镇经营洗衣店。

淘金热结束以后,这些地方白人的排华倾向越来越严重,发生了很多针对华人的暴力事件。她的父亲不得不从淘金镇逃到了洛杉矶这样的大城市。

这些华人为了生存,被迫聚居在狭小、破烂的街区,慢慢就形成了我们说的‘唐人街’。”

苏珊这时候补充道:“……以及「唐人街」。”

许蕊雅看了苏珊一眼,道:“是的,以及「唐人街」。”

这两个年轻的姑娘,都发现张潮似乎对美国的华人移民历史十分感兴趣——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往往是一部作品的萌发阶段。

想到自己能参与进张潮这样一个有影响力的作家的创作当中,两人都有些兴奋。

张潮问道:“「唐人街」?指的是这些华人移民当中出了描写唐人街生活的的作家吗?”

不过许蕊雅还是把介绍“唐人街文学”的机会让给了苏珊。苏珊也打起精神道:“华人进入美国文学界比较晚了。其实「唐人街」指的是那些把华人描写成褊狭、难以同化和愚蠢的形象的。”

张潮听完以后倒是丝毫没觉得奇怪,不过苏珊后面的话倒是让人有些惊讶:“马克·吐温和布雷特·哈特几乎算得上最早把这种关于华人的刻板形象文学化的作家了。”

这两人都是美国鼎鼎大名的家。马克·吐温不必多介绍;布雷特·哈特是美国西部文学的代表作家,以描写加利福尼亚州的矿工、赌徒、娼妓而负盛名。

苏珊道:“他们作品里的华人不是赌场里的老千,就是形迹可疑的人口贩子,或者是其他什么劣迹斑斑的坏人。他们会在作品里用从华人那里听来的‘中式英语’来嘲笑他们。

当然,马克·吐温在《排华法案》以后态度有所变化,在《苦行记》里,华人的形象是‘温良无害’‘勤劳吃苦’的。

哈特的一部剧本里有一个专业的老千‘阿兴’,被他描写成‘下巴松弛的黄种人的细眼儿子’,‘“作恶多端的矿工惯贼’,‘喋喋不休的白痴’,‘道德毒瘤’。

这些基本都是为了迎合当时社会的排华情绪,而且随着排华潮的兴起,美国文学中对于华人的描写越来越不堪。”

苏珊一边说着,一边看向张潮,发现他面色如水,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情绪反应。一时间拿不准张潮到底有没有为自己同胞的遭遇而愤怒或者伤心,于是住了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