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排行 小说分类 完本小说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佛系小说 > 其他类型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34章 文学遣日使?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334章 文学遣日使?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5-23 13:40:25 来源:宝书网

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更新快,无弹窗!

第334章文学遣日使?(第1/2页)

张潮真领着「潮汐文化」的那批作家去日本“团建”了,那打的就是作协的脸了。

不管作协里有多少人想促成或者想阻止这个「访日青年作家代表团」的组建,都在“张潮自己就能干成”的前提下变得十分“脆弱”。

张潮让邹光明转达这件事,更像是一种“通知”,而不是一种“求助”。

而且谁也不能保证他不会拐跑几个「茅盾文学新人奖」的提名者——比如李娟,估计只有张潮能把她从草原的毡房里面薅出来参加代表团。

韦齐宁虽然也反应过来了,但还是心有不甘,气哼哼地道:“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他们要特事特办,总得有个名义吧?”

邹光明也犯了难,他促成此事的心意很真诚,不过也不愿意因此让自己背负个什么特殊的责任,于是只能点上一根烟开始抽。

不一会儿很久没有说话刘恒开口了,他对众人道:“要‘正名’,其实也不难嘛……”

“嗯!?”会议桌上十几双眼睛都看向了他。

刘恒整理了一下思路才道:“大家还记得今年是什么年?”

“什么年,建国48周年?不零不整的一般没什么特别意义吧?”

“燕京奥运会前一年?人一体育盛会,和咱们这文化活动不挨边啊!”

“香港回归10周年?这倒是整数年,但也和去日本没关系吧?”

“北斗卫星发射成功?这……我们也不派人去外太空啊!”

铁宁最后连忙催促道:“别卖关子了,赶紧说说看。”

刘恒这才道:“中日邦交正常化是1972年,今年刚好是35周年。其实今年两国国内已经举办过不少活动了,但是宣传不多,都比较低调。

咱们作协也确实没有参与到这些活动当中去,也怨不得大家想不起来!”

“还真是!”会议室议论纷纷。

中日两国的“蜜月期”一直维持到1996年,后来进入了“冰河期”。

虽然两国民间友好组织的互动并没有彻底中断,但规模和影响力都大大缩减。

在没有接到上级指示的情况下,作协没有主动参与相关活动当中也属正常。

“这……好吗?有没有文件支持?”韦齐宁犹豫道。

邹光明一拍脑袋,连忙道:“有,有!有文件!想要文件,那就一定有!”邹光明折腾文件的能力有目共睹,当年张潮怎么被他“一鸡两吃”,大家还历历在目。

韦齐宁眉头一皱:“真有?老邹,你说话可要负责任!要是出了问题,可不要怪我没有提醒你”

邹光明此刻满脸是笑容:“负责,当然可以负责。你们等下,我去打个电话……你们先聊。”然后拿着手机推开门,去了走廊上。

现场一时间都安静下来。

不过有了这件事的刺激,大家的思路一下子变得活跃许多。

副主席张抗抗悠悠地道:“其实我们不用搞得那么正式嘛,为什么非要叫什么「访日代表团」,为什么不能是「赴日采风团」?

作家嘛,总是要采风的。去日本采访,和去日本采风,审批手续还用那么严格嘛?”

韦齐宁一时语塞:“可是……”

他话还没有说完,另一个副主席高洪波也开口了:“如果采风可以的话,那「学术考察」行不行呢?燕大的比较文学研究所,还有中国现代文学馆,都常年和东大、早稻田等日本大学有学术合作。

派一批年轻人过去考察也很正常嘛!”

韦齐宁:“……”

这时候铁宁也说话了:“俗话也说过嘛——「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大家也都是群策群力,想办法发挥这次活动的积极意义!

邹院长是鲁院的,他想从鲁院里找一份让活动名正言顺的文件很难吗?毕竟日本的鲁迅研究团体那么多,他们每年的互动也是很频繁的。”

韦齐宁见铁宁都如此说了只能叹了口气道:“我是不知道为什么你们要围着张潮这个娃娃转。他想干什么,咱们作协就得配合着去办——他连作协会员都不是!

我就是觉得这么下去不行,作协的主体性都丧失了!以后还怎么开展工作?”

铁宁闻言,脸上一向挂着的温和的微笑不见了,露出了严肃的表情,问韦齐宁道:“那你觉得咱们作协是做什么工作的呢?”

韦齐宁道:“我们作协是联系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

铁宁道:“这是写在墙上的,说的当然没错。但我问的是在你心里呢,作协是什么?”

韦齐宁一时语噎,喉结上下滚动了几轮,想说点什么,却又没办法开口。

这时候一向寡言、随众的李存保突然说话了,他先掐了手里的烟,慢吞吞地道:“我年纪大了,本来不太想说什么,但是最近张潮这个小娃娃倒真让我想到了什么。”

李存保的文学创作活动集中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高山下的花环》是他的代表作,近年来产量略有减少,进入了半退休的状态。

但是他年资老、威望高,一开口就是钟鼎之声,就连铁宁也要格外尊重这位军旅作家。

李存保缓了缓,才道:“1979年我去广西的前线参战部队深入生活,有个负伤的老班长给我带了几张皱巴巴的纸,有的就是烟壳,上面都是丑丑的、被汗水被血水洇开的字。

那是猫耳洞里的几个娃娃兵的稿纸。炮弹炸得红土翻飞时,他们还缩在战壕里写诗——写染血的木棉花,写哑火的子弹壳,写炊事班长老王头临死前没送出去的家书。

后来这些诗登在《军队文艺》上,有个BJ来的评论家说‘不符合革命乐观主义基调’。我拍着桌子问那酸秀才:‘你闻过焦土里冒出的死人味吗?’”

李存保一边说,一边轻轻用食指扣着桌子的边缘。虽然不知道他说这30年前的旧事做什么,但所有人都能闻到他嗓子眼里冒出来的焦味儿。

李存保接着道:“齐宁,你也说作协是座桥——要真是座桥,就该让这些带着硝烟味的小伙子们过河,不是砌个汉白玉牌坊拦在渡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