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排行 小说分类 完本小说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佛系小说 > 其他类型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七十六章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更新快,无弹窗!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看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鲁迅】

这段话,被张潮放在了小说《蜗居》的开头,然后由一个叫袁亚琴的高研班同学念了出来。

今天是高研班放假前的最后一天,不上课,但是要进行学员的作品围读会。既然参加的是“作家班”,自然要拿出像样的新作品来。

不过大部分人呈上的都是诗歌、散文,小说也以短篇小说为主。毕竟上课才一个多月时间,大家又都是在课余的间隙里写的,一般不会太长。

但是张潮却捧出了一個2万多字的小说开头,在座的都是老江湖,看了里面的人物关系和故事线索,就知道这小说短不了,至少也是个大几万字的长中篇,大概率是长篇。

张洪杰笑道:“我看小张你是长了两个脑袋四只手。天天看你在鼓捣剧本,结果闷不吭声地又写上长篇了。”

张潮笑道:“还好不是三只手。”

同学们都笑了起来。

袁亚琴问道:“你才多大啊,怎么会想到写这种题材?”

张潮道:“前一阵不是和大家一起逛胡同了吗?破破烂烂的四合院里面,却住着好几户人家。四合院里连个厕所都没有,还要到外面上公厕。可往胡同外面一走,又都是高楼大厦。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我有了灵感。”

张潮所写的《蜗居》,背景不再是沪上,而换成了燕京,所以弄堂也变成了胡同。实际上,世纪初胡同里的老燕京和新租户们,面临的居住矛盾,比弄堂里的居民尖锐得多。

沪上的弄堂好歹都是晚清到民国时期落成的,距今也就100年左右;运用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也都是近代的。而燕京的胡同和四合院,许多都有2、3百年的历史,最早甚至能追溯到蒙元时期。

不管这里面曾经住着什么达官贵人,修建的时候用了什么金砖玉瓦,也禁不起这几百年的时间冲刷。地基沉降、通风采光差、没有下水道……已经与现代化的生活格格不入了。

大先生的那段话,虽然写的不是燕京的胡同,却也能生动表现出住在这样的环境中,那种逼仄、局促的压迫感。

所以把背景放在燕京,小说人物对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蜗居”的渴望,也会更加强烈。

一位同学感叹道:“小伙子对题材的敏感度真是太高了。就说这燕京的房价,我看到东城那边要卖到1万多,那不是一套小房子就要快100万?吓死人咯。老百姓谁买的起啊!”

许多人纷纷附和,讨论声嗡嗡一片,唯独张潮闭嘴不言。

不过还是同宿舍的庞于亮看不下去,连忙把话题拉回正轨,发言道:“表面上张潮写的是‘蜗居’,实际上还是在写人心、在写人性。里面的几个人物,都被一种强烈的物质**驱动着。‘房子’,只是这种**的一个具象的载体……”

庞于亮说完以后,有人突然问:“张潮,你是个‘反城市主义者’吗?”

张潮思考了一番,回答道:“当然不是。就像老庞刚刚所说的那样,‘房子’只是物质**的一个载体。在这本小说当中,我更希望呈现出的是‘一个问题被城市化了’,而不是‘一个城市化的问题’。我本身来自于一个小城,第一在燕京这样的大城市中生活这么久,这种巨大的落差感,让我抓住了人物的一些核心气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